陈立大使接受《赫尔辛基时报》专访
2020-05-07 14:49

  

  5月6日,陈立大使就新冠肺炎疫情相关问题接受芬兰媒体《赫尔辛基时报》专访,全文如下:

 

  一、当前中国抗疫形势如何?

  过去几个月,中国始终坚持把挽救生命放在第一位,采取了最严格、全面、彻底的防控措施,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成功遏制住了疫情。4月26日武汉在院患者已经清零,5月2日湖北省下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全国目前还有不到1000个确诊病例,疫情在本土传播已基本阻断。当前,我们正在努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复学,使社会生活尽快重回正轨。

  在这期间,除了医疗方面积累的经验外,我认为我们最重要的经验是团结协助挽救生命。在武汉最困难的时候,全国各地4万多医护人员、无数的医疗和生活物资驰援武汉。我们也不会忘记,在中国抗疫最艰难的时刻,国际社会给予了我们宝贵的支持。当然,现在我们还远没有战胜疫情,单靠中国的力量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只有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控制,我们的生活才能回归健康安宁。

 

  二、有人质疑中国在疫情早期应对不及时,甚至隐瞒疫情。那时发生了什么?

  新冠病毒非常狡猾。应该说,这样一种病毒给中国的防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但如果回顾一下事实,就会发现中国政府的应对是及时果断的,态度是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我可以简单梳理一下当时的时间线:去年12月27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上报了其接诊的可疑病例。今年1月3日,中国开始定期向世卫组织及美国等国家通报疫情信息。8日,中国初步确认新冠病毒为病原。12日,中国及时向世界公布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为各国确诊、治疗及疫苗研发等提供了重要前提。23日,1000多万人口的武汉实施“封城”,当时中国之外仅有9例确诊病例。1月下旬,世卫组织派团对武汉进行现场考察。2月中旬,包括2名美国专家在内的中国—世卫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对中国进行了为期9天的考察,中国的应对措施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认可。应该说,面对一种未知的狡猾病毒,中国的反应已经非常迅速了。中国政府通报的信息特别是武汉“封城”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强烈的信息,那就是病毒问题非常严峻。中国政府的抗疫措施和通报的信息为国际社会抗疫提供了足够的预警强度和预警时间,但很遗憾一些国家没有足够重视,甚至称其只是一场流感。1个多月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暴发。我依然记得3月中旬《纽约时报》有篇文章,标题是《中国为西方赢得时间,西方却浪费了它》。

 

  三、疫情期间,中国对确诊和病亡数据进行了调整,引发对中国数据可靠性的质疑。中国在这一问题上是否保持了透明和诚实?

  对数据的修订是国际通常做法,在芬兰等各国都有。不应认为修订数据就是不透明,恰恰相反,这体现了公开透明、真实开放和负责任的态度。当前中国正在全面复工复产,武汉已经“解封”,很多媒体在武汉“解封”后也亲身到武汉采访。隐瞒数据是不可能的。

 

  四、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质疑新冠病毒起源。多位病毒学家和流行病学家证实新冠病毒无人造特征,所有基因突变都符合动物向人传播。针对病毒起源开展独立调查或将澄清指责,为什么中国反对?

  政治的归政治,科学的归科学。病毒起源是一个严肃复杂的科学问题,应当由科学家去研究,我们也支持科学家之间开展科研交流。但现在恰恰是一些政客迫不及待地要给病毒标上“原产地证明”,将病毒起源这一科学问题政治化、武器化,这是典型的甩锅行为。这种有罪推定式的论调中国无法接受。在病毒溯源的问题上,应该就事论事,尊重科学,不能搞阴谋论和污名化。

 

  五、此前发生多起不合格个人防护物资和检测试剂从中国销往其他国家的事件。这些新闻对中国声誉不利。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杜绝此类事件?

  随着全球疫情蔓延,很多国家对防疫物资的需求快速扩大,中国一直在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支持和帮助。在采购过程中,确实产生了一些质量方面的争议。这其中,有部分产品的质量问题,更多的是中外对相关物资质量标准不同,使用习惯存在差异,有的也出现了医用和非医用产品用途混淆的现象。

  防疫物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中国政府一直对此高度重视。对不合格的防疫产品,我们绝不会放任不管。近期,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从生产、交易、认证、出口等环节强化质量监管,严打假冒伪劣等行为,切实保障防疫物资质量安全和出口秩序,有效支持国际社会抗击疫情。同时,对于商业采购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我们也建议买卖双方通过商业化原则和合同约定妥善解决。

 

  六、芬兰政府是否正式请求中国政府提供检测试剂盒、口罩、个人防护物资和其他物资的帮助?中国有无提供帮助?

  中芬关系良好。疫情暴发以来,双方就疫情防控保持了密切交流与沟通。两国元首、外长等通过通话和致信等方式,积极表达了对对方抗疫的支持与肯定。芬方通过不同渠道表达希从中国商业采购防护物资的意愿,双方企业和机构也正就此开展良好合作。4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应约同尼尼斯托总统通电话时表示,中方愿继续同芬方交流疫情防控经验,帮助芬方解决当前防疫物资短缺等困难。尼尼斯托总统对此表示感谢。我愿重申,中方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芬方提供协助。在这方面,我们使馆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并将继续尽全力为双方加强沟通与合作提供助力。

 

  七、中国还向哪些国家提供抗疫物资帮助?中国帮助欧盟国家的动机是什么?

  目前,中国向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医疗物资和设备援助,与150多个国家分享了抗疫经验。除中央政府层面外,中国地方政府、企业、民间机构也已行动起来,积极向有关国家和地区捐赠或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

  说到中国帮助欧洲的动机,首先我想再次感谢欧盟和欧洲国家在中国抗疫最艰难的时刻伸出援手,我们完全相信这是出于善意的帮助,没有去想欧洲有没有什么别的动机。同样的,在欧洲最需要的时候,我们尽己所能提供支持和帮助,唯一目的就是支持欧洲抗疫,这一点非常简单明确。因为我们切身体会到,疫情当前,全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同舟共济才能形成最大合力。

 

  八、您如何评价中国和西方特别是美国在疫情期间的冲突?中国面临的来自西方的敌意来源是什么?

  这次疫情期间,支持国际抗疫合作的声音仍然是主流。中国与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了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和交流经验,彰显了团结的力量。我认为,中国和西方合作是主旋律。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政客始终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见不得中国好,不停地搞污名化,还向中国甩锅。疫情早期中国果断“封城”,西方一些人说我们没有人权;中国开足马力生产防疫物资驰援其他国家,他们说我们搞“口罩外交”;中国严把防疫物资质量关,他们又批评中国阻碍物资出口。现在随着疫情持续蔓延,他们对中国的污名化抹黑也在不断翻新,煽动对中国追责、索赔。这又令我想起4月中旬《纽约时报》的另一篇文章,标题是《这场疫情,如果西方输了怎么办?》,意识形态对立成分跃然纸上。

  疫情是天灾,中国不是病毒的同谋,而是各国抗击疫情的盟友和伙伴,是国际抗疫合作的贡献者、合作者。这些人应当清楚,敌人是病毒,不是中国。当务之急是聚焦疫情防控,推动国际合作,而不是忙于推卸自身抗疫不力的责任,混淆视听,甚至转移到制度优劣比较和对抗上。

 

  九、您认为疫情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中国是否会在疫情危机中变得更强?

  这次疫情已经使20多万人失去生命,对全球人员往来和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没有哪个国家是这场危机的受益者。

  当前我们正身处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互依存的时代,各国利益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没有哪个经济体可以与全球价值链彻底“脱钩”,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作自我隔离的孤岛。这次疫情充分说明,国际社会需要更加团结,全球治理需要更加完善,单边主义、霸权模式、零和竞争,不应是国际社会的选择。希望这次疫情能让我们每个人都受到教益。

  中国一直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是主要参与者和构建者,始终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倡导可持续发展,主张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在这些方面,中国与包括芬兰在内的欧洲国家有很多共识。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加快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同时,我们愿继续与欧洲及世界各国深化合作,确保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安全顺畅运转,帮助困难和脆弱国家,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